在《天籟系列》前,范安琪對自己走過和今后要走的藝術之路在沉思。
范安琪在精心為新作上釉。
在《紅牛》堆中,范安琪和丈夫唐嘉正在對剛出爐的《紅牛》精心研討。
該作品以《仕女》為名,2007年11月獲得廣東省第二屆陶瓷藝術與設計創新大賽金獎。
范安琪的陶藝作品《紅牛》。
2008年11月2日 ,作品《就是牛》獲“牛年誰最牛”石灣賀年生肖陶藝大賽“專家最牛獎”銀獎。
范安琪的陶藝作品《如來》。
不那么“石灣”的作品
繡花布鞋,素面朝天,低聲細語,笑容溫婉,今年,是這位福建女子在佛山呆的第19個年頭了,1990年月基本工資120 元的她,怎么也不敢想19年后自己會擁有一間占地六畝、員工五十多人的陶藝企業。而她自己,也從一個打工妹成為幾家高校美術學院的客座教授。
安琪自小有美術天賦,可卻沒考上心儀的美院,在高中畢業后她來到佛山打工。“要想做成事,一定要先捱得了苦。”從最基層做起,安琪在打工時幾乎接觸了陶藝制作的每一個環節,從拉胚、修胚、轆毛、注漿,甚至拉小板車運輸、包裝等,安琪都任勞任怨,甚至把吃苦當成了樂趣。安琪感謝石灣給她的磨練,扎實的工藝基礎從此奠定。“做陶就要了解陶的性格:泥性和釉性。”安琪認為,充分了解材質的品性并能對其隨心所欲地駕馭,是做出好陶的基礎。
大唐陶業的“唐”是誰?
打工妹范安琪,在1994年認識了打工仔唐嘉,兩個人的生命軌跡從此都變得不同。
大唐陶業董事長唐嘉當時在一家陶瓷設備廠工作,他跟著日本專家扎扎實實地學到了些核心技術,“哪怕他們安裝設備只帶一個技術員,也是我,”現在唐嘉仍然對大唐的電機設計事必躬親。
“安琪賢惠能干,我們幾乎是一見鐘情。”唐嘉現在已是三歲兒子的爸爸,說起戀愛時光,臉上還是泛起甜蜜。安琪那時候總是白天拼命干活,把晚上需要加班的工作量也趕出來,然后偷偷溜出廠和唐嘉約會。安琪身體不好,唐嘉就騎著摩托帶她往返廣州看病,從沒一句怨言。
后來,安琪出來與人合伙開了小陶藝廠,自己開始做設計,唐嘉也做了個小設備廠,小日子漸漸充裕起來。到2002年,積累下一點基礎的兩人,決定做一個自己的品牌,也許冥冥中自有安排,一個做藝術設計,一個做設備經營,珠聯璧合,“大豐唐”品牌應運而生。
“與他們的相遇太重要了,”安琪認為,自己在藝術上的轉折點是認識了韓浪、曾永濤、關玉良、雷鐸、羊草、杜邊疆、周炳基、安林等良師益友。一直浸染在石灣陶藝的傳統里,安琪耳濡目染的都是細膩、傳神、精致的石灣傳統,可她隱約感覺到,臨摹與抄襲是沒有出路的,從模糊的獨立到自覺的創新,喜悅與痛感一直伴著安琪成長。
《夢鳥》飛越夢境
“陶是粗糲的,可塑性極強,充滿了火與土的生命力,陶器就要讓陶的語言發揮到極致,”老師們的指導讓安琪思考得越來越深入,但她的創作又不是理性和精心設計的,常常是興之所至,心到手到。
“比如說,傳統的石灣釉要上到一毫米的厚度,我上到0.2 毫米或者0.3 毫米可不可以?釉面一定要光滑無比么?陶的本質是什么?……”不停的尋根究底,讓安琪對石灣陶藝有了顛覆性的理解。一個破裂的紅釉瓶子至今被安琪擺在展廳的顯要位置,那是一次無心的“意外”,燒裂的瓶子像有什么從中噴薄而出, “傳統意義上,它失敗了,但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效果,一種也許你刻意追求卻不可得的結果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