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沒有見到陶藝家陳沛津之前,我已經購買過他的兩件作品,分別是2009年舊版的《劉海戲金蟾》和2011年新版的《劉海戲金蟾》。2009年的作品是我特意挑選送給上海戲劇學院的教授羅懷臻老師,而2011年的作品則是我太太送給她星海學院的老師,我記得,這兩件作品都深得兩位老師的喜愛,他們從中感受石灣公仔的藝術,贊嘆不已,作為佛山人,與摯愛尊師分享佛山陶藝,我有說不出的快樂。
正是由于有此種情結,我特意拜訪了陳沛津大師,聆聽他的藝術追求與見解。
陳沛津是廣東清遠人,1993年起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柏林先生,2003年創立醉陶藝工作室。陳沛津的作品以人物為主,追求傳統與現代,粗曠與細膩結合的手法,獲獎作品包括《劉海戲金蟾》《如意觀音》(2010),《虎炳春秋》(2009),《悠然見南山》《莫道漁夫只為魚》(2008)等。
陳沛津告訴筆者,他的作品以人物為主,尤其是文人。在陳沛津的工作室里,有他一幅充滿人文色彩的原作,背景為一幅秋意甚濃的國畫。以國畫和陶藝作品配合,我在潘柏林大師的作品中看得較多。所以看到師承潘大師的陳沛津時,我很自然就問他,這些國畫是否也由自己完成。他笑笑說,學有專工,國畫另有作者。但無論如何,我很喜歡這一手法,好像舞臺的前后景一樣,顧盼成趣。后來我在陳大師的作品集中,就看到了一個順德國畫家的序言,也印證了他們書畫和陶藝配合展示的妙處。
陳沛津藝名醉陶,能為陶醉,自是對陶熱愛之人。很難想象,陳沛津投師潘大師前,卻是沒有學習相關專業;師從潘大師后,從素描和結構學起,十年磨礪,成立自己工作室,再經歷近10年探索,闖出一條傳統與現代之路,無論是我甚為喜愛的《劉海戲金蟾》,還是最近推出的觀音,泥色樸素,神態自然有趣,怡然自樂,確是作者良好藝術修為的表達。陳沛津認為,傳統的石灣公仔比較注重釉色尤其釉變,題材也有它的局限性,所以他在保持傳統創作的同時,對很多題材作了大膽的創新,觀音和佛像都是此類創新的作品。
為了在傳統中突破,陳沛津更大膽引入富有特色的木頭底座,讓底座和陶藝品渾然天成,展現東方陳設藝術品之美。對于這些木材和造型的選擇,陳沛津每件都不遺余力地親自挑選。這個觀音下方的圓形木座就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個。
和不少佛山陶藝家一樣,陳沛津也是夫妻檔。談起先生的達摩作品,陳太太流露出無盡的自豪和興奮。
談到陶藝品的收藏,陳沛津向筆者和百陶居藝術網的編輯陳述了自己的觀點,他目前的原作一般不銷售,限量版和精品是目前主要的銷售產品,他希望和更多熱心石灣陶藝的個人和機構合作,共同提升石灣公仔的品牌。
|